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网 > 教育教学 > 正文

[“三全育人”系列报道(555)]传承非遗文化 感知乡村振兴——设计与人文学院走进荣昌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08 作者:王雪凡 编辑:徐致远 来源:设计与人文学院

让非遗走进青年学生生活,让青年学生传承非遗文化,7月2日,设计与人文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队”赴荣昌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近距离接触荣昌非遗,感受新时代和美乡村新画卷。

走进万灵镇,共话乡村振兴

实践团到达荣昌万灵镇玉鼎村党群服务中心,受到了玉鼎村党总支副书记罗迪的热情接待,她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荣昌的非遗文化资源和玉鼎村乡村文化振兴成果。在她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玉鼎小院。行走在小院公路上,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民居,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脸庞,勾勒出新农村生机勃勃的新气象。“仁义礼智信”、村规民约等绘制上墙,精心打造过的民居庭院繁花似锦,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图景徐徐呈现,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强了师生利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座谈拼合

走访老党员,赓续红色文脉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践团拜访了两位基层老党员。在老党员家中,大家围坐一起,聆听老党员讲述过去的艰苦岁月和奋斗历程。老党员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英勇无畏和初心使命,他们对青年学生的殷切希望和嘱托,激励着师生不忘初心跟党走,肩负起作为青年一代的责任,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走访老党员拼合

触摸古夏布,感受千年工艺

实践团走进夏布小镇,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参观了夏布博物馆,深入了解夏布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随后拜访了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李俭康老师。在李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进夏布制作工坊,近距离见证夏布牵线、穿筘、上浆、织布等制作技艺,深刻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在采访李俭康老师时,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夏布文化的热爱与自豪,他表示青年是这个时代的希望,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些传统技艺,用心去学习、去传承,夏布不仅仅是一种布料,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与祖先对话的桥梁。

夏布拼合

走进安陶镇,体验制陶乐趣

随后,实践团来到国家级非遗项目“荣昌陶”的传承基地安陶小镇,参观了荣昌陶博物馆并有幸拜访了荣昌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吉芬老师。刘老师不仅详细介绍了荣昌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还带领队员们走进了他的陶艺工作室,亲自为队员们演示了制陶的各个环节。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师生们纷纷动手尝试制作陶胚,感受着泥胚在手中的变化与成型。刘老师讲到,荣昌陶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和技艺精湛,更因为它承载了荣昌人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这次机会,用心去感受荣昌陶的韵味,将这份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荣昌陶拼合

宣传非遗文化,播撒希望的种子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在调研活动的尾声,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调研成果,通过绘画和推普等方式在当地少年儿童中推广非遗文化。实践团不仅为孩子们带去了知识与快乐,更在他们心中播撒下了传承非遗文化和热爱家乡的种子,受到了当地村民的一致认可。

教小孩合照

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对非遗文化深入了解与探索的宝贵机会,更是一次设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它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设计不仅能创造美好生活,也能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桥梁。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调研成果运用到今后的专业学习中,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等实践活动,投身和美乡村建设,把火热的青春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20号    邮编:401331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  技术支持:信息化中心

版权所有:威尼斯569vip游戏网站-Macau Game Center    渝ICP备13000511号-1

渝公网安备 50009802000806号